采風編輯書評:
用一代中國人的眼睛回眸
—讀王鼎鈞先生散文集《江河旋律》
(本文作者:采風編輯)
王鼎鈞先生被譽爲“一代中國人的眼睛”。他憑藉自己一個世紀的經歷,用多元視角記錄和展現了中國歷史時空的深度和廣度。
出生於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,一個世紀的顛簸流離,故鄉異鄉,王鼎鈞先生經歷了常人罕有的漂泊和流離,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學潮,當過國民黨憲兵,到臺灣後任職於媒體,後旅居美國紐約至今。
眼前擺在書桌上的是一部《江河旋律》,是百歲老人王鼎鈞先生的最新自選集。這本附帶着先生親筆簽名正散發着墨香的書的扉頁上,赫然寫着“大江東去,淘盡多少錦心繡口,我臨江打撈,這些,希望能爲您留下。”
希望能爲您留下,而作者希望能爲讀到這本書的人留下什麼呢?就像一位葉落歸根的老人重返故土,正如一隻南飛的大雁終將歸隊,作者將一生的跋涉和腳步都濃縮在這本精心挑選的文集中,彷彿讓我們看到,一位佇立在太平洋彼岸的老人,正緬懷親情鄉情,心緒跨越大江大海,去感觸那曾經跌宕起伏的時代旋律,這裏有夢想升起的地方,有中西文化的衝撞,有戰亂頻繁流離轉徙,有對歲月的深思和凝眸。
王鼎鈞先生是華語散文大師,他用自己的筆,自己的文字,記錄了一生的觀察、思考與感受,也記錄了他所生活的時代的側影。
一生的流離,讓鄉愁無時不在,在《腳印》一文中,作者的鄉愁是浪漫而略近頹廢的,帶着像感冒一樣的溫柔。
其中有一段這樣寫:記得有那樣一個傳說:人死了,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腳印一個一個都撿起來。爲了做這件事,他的鬼魂要把生平所經過的路再走一遍。
之前讀到鄉愁的文章太多,而用以上的傳說來表達自己的鄉愁思緒,着實讓人震撼,揮之不去。人老了是不是要把過去的往事重新上演一遍,那些幾乎被遺忘的過去,刻骨銘心的感情,寫過的詩,唱過的歌,都會一一的撿起,舊地重遊,記憶還原成淚,老淚如陳年舊釀。
《失樓臺》寫故鄉的記憶,寫外祖母對閣樓的執著與深情,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樓臺,那是活着的希望和執念,告訴大家在大時代和時空面前,如何去固守自己的最後信念。《失樓臺》裏的堡樓坍塌了,堡樓不僅是井院裏的建築,它還是守護家園抵禦進攻的防線;它也象徵着我們無數人的信念,那就是矗立在我們心中的堡樓,永不倒塌。
感慨韶光易逝,歲月難留。
《舊夢》裏的情景是從少年到白頭,從夢想到現實的真實寫照,少年的生機和理想,當年的願望,都隨着歲月漂浮,終究化成老年的傷懷。
作者無愧是一位用美文來書寫世界的散文大家,從小處着手,藍天白雲,花團錦簇,背後透出的卻是一個時代的氣息,永遠緊貼現實的步伐,透出極強的捕捉新聞的銳利觀察和力透紙背的文字功力。
《在世界貿易中心看人》一文中,作者通過自己的獨特視角,直面那些華爾街的精英們在清晨碎步如飛,分秒必爭的上班情景,感慨資本主義制度下逐利和高度競爭的殘酷現實,也讓我們聯想每個人的腳步背後都有一個故事。只是這一幕卻永遠定格在911空襲的一瞬間,3000名精英白領死於非難,作者感慨後悔沒有去看他們下班的情景,有出發卻沒有歸來,人生無常,世事難料。
《紅頭繩兒》用了小說的敘事手法,如歌如泣,這是一段抗戰時期的經歷,彷彿這些故事都發生在昨天,讓人讀起來悲壯又感到淒涼,鎮裏用來驅邪的古鏡和老鍾,後來成爲抗戰中支撐所有人的希望,鐘聲響起,人就會聚集,告訴大家,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挺胸抬頭,童年的作者生活中唯一的樂趣就是看到扎着紅頭繩的校長女兒,正是這懵懵懂懂的一段感情,在炮火的生死離別中渲染出一抹朝霞,最終紅頭繩不見了,成了作者一生苦苦追尋的痛。
作者是觀察生活,體會人間煙火的高手,更是處處體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之心。
“粗茶細喫,細茶粗喫。”在《茶與心情》這篇美文裏,作者借茶葉這一意象寫出喝茶的精髓之道,“酒使人喧鬧,茶使人安靜”、“日子多了些甜美,茶的回甘裏有生活的回甘。”往深處再尋,卻能看到對於茶所代表的中華文化,其源遠流長內心抱有的態度與欣賞。
王鼎鈞先生在總結自己的一生創作時曾說:“我寫文章盡心、盡力、儘性、盡意,我追求盡人之性、盡物之性、盡己之性。走盡天涯,洗盡鉛華,揀盡寒枝,歌盡桃花。”
的確,先生用一生的情感和步伐換做字裏行間的起落開闔,這些愛與美結成的大智慧,正是我們需要薰陶和汲取的精神食糧。讀着這樣的文字,會讓我們的靈魂變得柔軟,生命卻更加堅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