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風編輯書評:
永遠的撒哈拉 不變的橄欖樹
——讀三毛《 永遠的寶貝》
(本文作者:采風編輯)
三毛,華文世界裏的傳奇女子,許多人認識她,是從一首歌或者是一個叫做撒哈拉的沙漠開始。
“不要問我從哪裏來,我的故鄉在遠方,爲什麼流浪,流浪遠方……” ,這首在華人世界風靡了幾十年的流行歌曲,今天,當熟悉的旋律再次響起仍毫不違和。儘管物是人非,但流浪的主題已經換成了另外的一個面孔“世界這麼大,我想去看看。”
不誇張的說,三毛應該是引領華文流浪文學的先驅者,她的作品影響的不僅僅是一代人。
《 永遠的寶貝》是一本紀念三毛逝世三十週年的文集,有家人的回憶,還原了三毛的人情物語,把她一生有關收藏的故事做了回首,顯現了在沙漠、橄欖樹和愛情親情間蘊藏的樸實人生哲理:人,總有一天會離開,物,卻能一直傳下去。有緣和動念是這些物品來去的意義和價值所在,勇敢的面對這些問題,才讓三毛離開非洲時,毫不顧慮地把自己多年傾心收藏的所有物品都送給了鄰居和好友。因爲她知道,愛的力量可以傳遞,她的這些物品有了傳承。
給我們留下的是這樣一個質樸的道理:
我們所能帶走的、留下的,除了愛之外,還有什麼呢?
有些緣分來得自然,有些彷彿命中註定。
除了讀書,傾心收藏是三毛的生命源泉,《阿潘的盤子》《血象牙》《鎖》《藥瓶》等文字中,這些有滋有味的經歷,來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字,今天讀來,拂去歲月塵灰,仍然有着不褪的光澤,令人回味,我們的眼前依然是那位無邊沙漠中,迎着風和驕陽凝眸注視前方的女子。
一位好友要去遊歷撒哈拉大沙漠,問其爲何選擇這條線路,她坦言,學生時代讀過三毛《撒哈拉的故事》,歲月流轉,三毛已經離開我們三十年了,但夢中的撒哈拉仍揮之不去,因此,她把這次旅行稱爲自己的圓夢之旅。
雖不能至,心嚮往之,三毛的筆下有太多的人和故事,有世界上的各個角落,不如捧起她的書一一品讀,也算是跟隨着她的步伐,唱着那首不老的橄欖樹,去看撒哈拉,去看這個不同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