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治時差.時差政治:敘事共時性作為民主政治的一種想像

    政治時差.時差政治:敘事共時性作為民主政治的一種想像
    繁體中文版

    作者:
    葉浩
    出版社:
    聯經出版公司
    出版日期:
    07/11/2024
    EAN:
    9789570874211
    庫存量:
    購買後立刻進貨
    原價:
    $44.80
    采風價:
    $38.10
    +
    -
    加入購物車
    嚴重分裂的族群,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?
    釐清族群撕裂、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
    尋求肇因於「雙螺旋政治時差」的結構性異化解方

      移植、移民造就的島嶼政治DNA
      臺灣是座不斷被移植、移民的島嶼,人民與制度皆組成於不同時間的橫向移入。不同時期移入的居民各自擁有對島的記憶、歷史認知,對過去與未來有不同理解,加以威權遺緒影響,人們各自活在不同「政治時間」,在時間維度參差的背景下共議臺灣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諸多問題。不只如此,移植進臺灣的外來政治概念、制度,也有來自不同時間維度的差異,兩者交織並行,造就了臺灣特有的「雙螺旋時差結構」,既成就了文化思想的多元,也分裂了政治認同及諸多議題上的共識。如何達到和解共生與族群共榮,是臺灣的百年課題。

      尋求「時差政治」的解方
      政治哲學學者葉浩希冀分裂的臺灣能實現「民主」所應許,一群人的最根本政治可能性──讓所有人得以參與一個共同體的成立過程,在《政治時差.時差政治》中提出允諾所有人都能成為故事共同主角的政治共同體理論,應用以撒.柏林的方法實踐漢娜.鄂蘭的政治關懷,尋求臺灣問題的解方。全書分三部分:第一部是理論篇,從柏林與鄂蘭的文本提煉出理論並延伸應用於具體政治議題;第二部據此分析當前國際民主退潮及其時間維度之癥結;第三部指出臺灣因「移民」和「移植」兩條歷史發展軸線、兩股政治力量在各自內部與對外皆存在「政治時差」,交互影響下使「民主化」、「轉型正義」、「國家正常化」三種追求彼此鑲嵌,從而形成難分難解的「時差政治」,並提出可能的解法。

      突破時差、克服異化並走向真正共和的可能
      葉浩指出,與其他新興民主國家不同,臺灣人從未積極主動打造符合國際法意義上的主權國家,以致於島嶼不同族群各自仰賴的史觀及政治想像,與中華民國曾與國際社會共同制定的《世界人權宣言》理想存在嚴重落差,民主化過程至今也未見徹底落實《聯合國憲章》與人權《兩公約》當中的人民自決權。生活在一個自己建立的世界當中卻不認識,內部也因此紛爭不斷,甚至持續以權威遺緒來運作民主制度,是為多層次的政治異化現象。本書嘗試釐清並尋找臺灣人如何才能願意肯定彼此、克服政治時差、走向民主共和的方法,意欲成就涵蓋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包含「逝者、活人、尚未出生者」的共時性,讓所有人能在一個新的政治敘事,以專屬所有族群並允許未來世代以自己的精彩來延續「共同故事」之可能。
       
    本書特色

      運用思想大家以撒.柏林的理論實踐漢娜.鄂蘭的政治關懷,分析臺灣社會的深層問題、提出解方。
      提出「時差政治」概念,貫串臺灣因政治時間不同而思想分歧的社會。
      兼顧理論、國際框架、島嶼特色的公共哲學拋磚引玉之作。

      ▍書籍封面設計概念
      從「政治時差」的時差、臺灣族群長期分歧為發想,以經緯度的概念,於書封正面畫出兩條時間軸──上層為世界時間,下層為臺灣時間,並將臺灣地圖疊放於背景淡化的世界地圖之上,置於世界與臺灣時間軸之間,呈現本書以世界框架著眼臺灣的論述。

      書名設計上,著重凸顯主書名,呈現《政治時差.時差政治》兩組字相互呼應的概念,以文字視覺效果強調「時差政治」這一本書作者提出的主張,予人深刻印象。

      書籍封面紙選用恆成紙業日本新浪潮,並特別於黑字主書名、世界地圖上獨立出來的年份加工,燙印黑銀,增加設計的層次。

      書籍正封兩條時間軸上的年份皆為有重大發展、轉捩點、別具意義之事件,另外再就本書內容,精選出當中最重要的7個年分,圍繞臺灣地圖。

      7個重要年分說明如下:
      1624:臺灣與世界相遇,荷蘭治臺第一年
      1648:歐洲結束「30年戰爭」,參與國簽訂《西伐利亞和約》。
      1895:《馬關條約》簽訂,臺灣割讓予日本。
      1911:中華民國成立。
      1945:日本於二戰戰敗,中華民國行使對臺治權。
      1947:二二八事件。
      1949:國民政府遷臺。
     

    顧客評論:


   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