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去春來,院子裡的花如常綻放,
燕雀如常在枝上築巢,院子外的世界卻發生了變化。
他們一心以為很快會再回來,
不想接下來的歲月卻在異地紮根繁衍。
一九四八年,中國內戰如火如荼,為了讓戰區的學生繼續受教育,山東各地組成聯中,帶著上萬名十來歲的孩子跟著學校不斷往南遷,父母們雖然不捨,但能遠離戰區已是當時最好的選擇。十二歲的語燕也在這列流亡的隊伍中,初時還抱著離家翱翔的憧憬,以為局勢平穩便能回家。豈料不到一年,風雲變幻,兵荒馬亂,政府已無暇顧及學校,一海之隔的台灣,成為這群孩子的安身立命之地。
許多人再沒有見過親人,重新踏上返鄉之路,已是四、五十年後。他們的人生被迫與父母分隔兩地,但那些一起顛沛流離、患難與共的同學成為彼此最重要的家人,當時局推波使得故鄉難返,不知不覺中,腳下這片南方土地卻從異鄉變成故鄉。楊明以自己母親的經歷為背景,寫成《南方有嘉木》這部小說,故事從一九三○年代到二○一○年代,珍貴記錄了那一代人從飄零到歸宿,從動盪到平和的歲月。
專文推薦
單德興(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):
楊明身為流亡學生第二代,運用來自第一代的記憶、口述、文字、圖像、影音等資料,建構出這部長篇小說,既有深厚的個人情感與家族記憶,又不受限於前輩的記憶與史實,而以文學的手法綜合多方素材,創造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與事件,以期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。此書另一特色就是女性觀點。從女作家的角度,透過以母親為原型的沈語燕,由為人孫女、女兒、妻子、以至人母的經歷,揭示山東流亡學生中罕見的女性面向。
全書以「山東流亡師生冤案」為背景與潛文本,這種書寫既是被壓抑者的回歸(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),藉由直面並袒露昔日創傷以尋求療癒,也如福克納所言,「過去從未逝去,它甚至從未過去。」選擇坦然面對過去,以鑑,審視並觀照了解現在,進而期待打造出更公義、多元、平等、包容的未來。如此看來,《南方有嘉木》也帶有安魂、寬容、和解與超越的意味。
燕雀如常在枝上築巢,院子外的世界卻發生了變化。
他們一心以為很快會再回來,
不想接下來的歲月卻在異地紮根繁衍。
一九四八年,中國內戰如火如荼,為了讓戰區的學生繼續受教育,山東各地組成聯中,帶著上萬名十來歲的孩子跟著學校不斷往南遷,父母們雖然不捨,但能遠離戰區已是當時最好的選擇。十二歲的語燕也在這列流亡的隊伍中,初時還抱著離家翱翔的憧憬,以為局勢平穩便能回家。豈料不到一年,風雲變幻,兵荒馬亂,政府已無暇顧及學校,一海之隔的台灣,成為這群孩子的安身立命之地。
許多人再沒有見過親人,重新踏上返鄉之路,已是四、五十年後。他們的人生被迫與父母分隔兩地,但那些一起顛沛流離、患難與共的同學成為彼此最重要的家人,當時局推波使得故鄉難返,不知不覺中,腳下這片南方土地卻從異鄉變成故鄉。楊明以自己母親的經歷為背景,寫成《南方有嘉木》這部小說,故事從一九三○年代到二○一○年代,珍貴記錄了那一代人從飄零到歸宿,從動盪到平和的歲月。
專文推薦
單德興(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):
楊明身為流亡學生第二代,運用來自第一代的記憶、口述、文字、圖像、影音等資料,建構出這部長篇小說,既有深厚的個人情感與家族記憶,又不受限於前輩的記憶與史實,而以文學的手法綜合多方素材,創造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與事件,以期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。此書另一特色就是女性觀點。從女作家的角度,透過以母親為原型的沈語燕,由為人孫女、女兒、妻子、以至人母的經歷,揭示山東流亡學生中罕見的女性面向。
全書以「山東流亡師生冤案」為背景與潛文本,這種書寫既是被壓抑者的回歸(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),藉由直面並袒露昔日創傷以尋求療癒,也如福克納所言,「過去從未逝去,它甚至從未過去。」選擇坦然面對過去,以鑑,審視並觀照了解現在,進而期待打造出更公義、多元、平等、包容的未來。如此看來,《南方有嘉木》也帶有安魂、寬容、和解與超越的意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