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洞裡的聲音

    孔洞裡的聲音
    繁體中文版

    作者:
    劉庭妤
    出版社:
    時報出版
    出版日期:
    11/26/2024
    EAN:
    9786263968271
    庫存量:
    購買後立刻進貨
    原價:
    $31.20
    采風價:
    $26.50
    +
    -
    加入購物車
      以木笛為引,旋律間浮現各色女子身影。
      樂器之孔,是人生的坑洞,也是以生命謳唱發出的迴響
      享受故事傳來的樂音與力量

      *篇末附有文內所提樂曲QRCode供賞聆

      「孔洞」,為木笛音孔,隱喻種種空缺與祕密,它們可以是被世人遺忘的歷史事件,也可以是情感空缺之人的嗚咽幽響,或是在黑暗中追尋記憶的必經路程。七篇短篇小說、兩篇極短篇,象徵木笛的七個全音孔,與兩個半音孔。

      〈手指〉、〈惡魔之舞〉寫天才樂手的衰退,音樂是惡魔,也是世紀末的華麗;〈聯絡上的學生日記〉以營養午餐舞弊為背景,寫善惡分界,被霸凌者有如拿著一把直笛的女鬼;〈記憶管理員〉寫二二八文物與個人情感,音樂是記憶與詮釋;〈海邊的房子〉、〈孤獨星球〉、〈怪妹阿平〉音樂是空間的魔法,與過往藕斷絲連;〈哀傷的老姊與電話〉、〈死神與少女〉音樂是靈媒,種種情緒與憂愁,皆可跨越陰陽踏足而至。

      書中故事改編自木笛樂團樂手的人生故事,這些故事各具代表性,不僅是小群體的個體故事,也是社會女性的眾生相。她們自黑暗中行來,反而從中尋得光明與力量。

      小說結合木笛音樂的經典曲目,音樂於此間,不再是平凡的背景音,它是主角的情緒發音,是記憶線索,也是樂手的究極挑戰與考驗。劉庭妤身兼木笛演奏家、作家雙重身分,融合兩者,不受兩類藝術框架綑綁,使它們相輔益彰,不論是否具有古典音樂素養,都能輕鬆進入音樂與文字的世界裡。

    各界推薦

      夏夏(作家)
      鍾宗憲(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)
      ──專文推薦

      任心皓(留德木笛演奏家、音樂系講師、桃園木笛合奏團音樂總監)
      馬翊航(作家)
      高翊峰(作家)
      郭焜照(臺灣木笛協會首任祕書長、木笛音樂編曲家、木笛樂團指導)
      劉俊裕(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)
      顧玉玲(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)
      ──文學、音樂、學術專家跨界推薦

      儘管每個篇章各異,但總是會回到關於演奏者的視角,這也是少有人能夠接觸與處理的題材。此書可稱是職人小說,關於木笛演奏的種種細節穿梭在文字間成為這本書特殊的肌理,然而除此之外,劉庭妤並無負於不論是音樂或文學最終的主體都是人。因為有人,才有音樂與文學。──夏夏(作家)

      以「木笛」的熱愛者、參與者、演奏者的身分來從事,庭妤或許是第一人吧。圍繞著「木笛」主題的大家庭,宛若一個小型社會──那該是社會的縮影──箇中人物的多樣背景、情緒變化,在愛與不愛之間,在核心與外圍之間,在直率與隱晦之間,都因著文字和音符的展示而歷歷在目。──鍾宗憲(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專任教授)

      木笛的七個孔洞發出聲音、形成音階、曲調,有了合奏、有了團體,再來是舞臺,以及競爭、榮耀、遲鈍、分歧、陰影⋯⋯《孔洞裡的聲音》是一本充滿音樂性的小說,九篇故事是起伏有致、彼此呼應的一組播放清單。庭妤選擇與她最接近的樂器收納(或演繹)人性:當藝術與世界的庸常暴力相逢時,當人受(如音樂、如雜訊)的記憶糾纏時。小說中無處不在的樂音,並不只是「音樂如人生」的比喻,那音樂也是性別的,也是舞臺與身分腳本的。幾個具體的主題,如校園、樂團、旅行、家庭、族群,反覆迴旋在靜默與發聲、活動與失能、缺損與再生之間,產生出微妙的對話效果。孔洞是傷口也是出口,讓浸泡在日常湯水中的我們,「想起自已翱翔的本能」。──馬翊航(作家)

      我和庭妤之間的緣分深厚。庭妤的父親劉永泰老師,是對我影響深遠的音樂界前輩,更是我十多年來最重要的木笛重奏夥伴。
      二○一八年,因緣際會,我曾有幸暫代她在臺北木笛團的首席職位,與樂團巡迴演出《臺灣印象》音樂會。下半年,庭妤回歸樂團,正好樂團受邀前往東京,我們第一次同臺參加目黑木笛合奏團的聯演。一場聯演,我深深體知庭妤是吹奏技巧與音樂性兼具的演奏家,她的吹奏音色變化豐富,樂音的渲染力深深觸動著觀眾的敏銳感官。尤其是在東京第一生命音樂廳的那場演出,聆賞者反應熱烈,她靈性的演出獲得了極高的評價!
      如今,庭妤出書了!在閱讀她文學作品的同時,我彷彿能聽見那環繞耳際的樂音……。
      《孔洞裡的聲音》是一本音樂才華巧妙地結合文學底蘊的非凡作品,是取自七位女性樂手的故事改編而成的小說,主要探討「女性」與「古典音樂」兩大主題,在女性承載的生命裡,融入了與生命相呼應的樂曲,本書是深沉的樂曲故事,也是獨特的生命之歌。
      敬邀讀者一同沉浸於用生命堆疊而成的生之樂曲,並讓不同的故事與樂曲見證彼此豐富的生命內涵,並感受音樂帶來的深刻共鳴與力量。──任心皓(留德木笛演奏家、音樂系講師、桃園木笛合奏團音樂總監)

      直笛,是臺灣人都認識但又極度陌生的樂器。相信大部分四十五歲以下的人都受過國中、小音樂老師的試煉,對它留下很深刻的成長印象。
      在庭妤就讀國小階段,我就認識她,是個充滿音樂才氣的可愛小女孩。及長,她也在文學創作方面展現才氣,獲得無數的文學獎的肯定,成為在音樂演奏及寫作方面都有優秀表現的文藝女青年。
      透過這本小說,由庭妤清新、優美又不失幽默的筆法,希望能扭轉大家對直笛的刻板印象,重新認識這個熟悉又陌生的樂器。──郭焜照(臺灣木笛協會首任祕書長、木笛音樂編曲家、木笛樂團指導)

      庭妤的《孔洞裡的聲音》將樂手演奏的音符跳動,排練生活節奏與氣息收放之間的點滴日常,以及演出前後情感波動的非日常,轉化為時而內斂、時而色彩繽紛的文字語句,沉靜之中卻震撼地演繹出音樂人深刻的生命力量。樂手從木笛的孔洞中窺見自己,也面對無常的生命歷練。音樂的創作者、樂團的管理者以及觀眾們不可不讀!──劉俊裕(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)


     

    顧客評論:


   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