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立茲獎得主最新力作!
美國Amazon暢銷書No. 1!
《紐約時報》、《華爾街日報》等各大媒體一致讚揚
核災威脅與空汙危機,兩難卻得當機立斷!
能源的決策,台灣人民該如何抉擇?
在幾乎被遺忘的歷史知識當中,
你將可發掘出人類未來之路的線索……
對能源的追求,造就致命的隱形殺手
二十世紀以來,工業迅速發展,讓加州深受空汙問題困擾。嚴重的霧霾,使呼吸道疾病大爆發,一九五○年代,曾在兩天內奪去四百多條人命,一年超過七萬人逃離洛杉磯。為解決日益嚴重的霧霾問題,憂心忡忡的官員們找上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家艾瑞•哈根史密特,請他展開研究。
哈根史密特原先的研究主題是精油的萃取與合成,他清掉堆滿實驗室的鳳梨,打開窗戶,引進幾千立方呎的霧霾空氣,透過液態氮冷卻,凝聚出幾滴褐色、惡臭的黏膠。他發現黏膠的化學成分,來自汽車廢氣與附近煉油廠的排放物。這種新玩意受到陽光催化後,會使空氣變成黑褐色。
石油公司的化學家嘲笑哈根史密特的分析,並宣稱根本沒發現這種化學反應,這激起了固執的哈根史密特的憤怒。他於是利用分析鳳梨的設備,解析出危害空氣的種種成分,並用舊輪胎的脆化證明了霧霾中含有過量的臭氧。加州政府就此介入,這才展開了淨化洛杉磯的過程。
「能源轉型」遙遙無期,為什麼?
採用新的能源來源為何如此緩慢?長年任職於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(IIASA)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切薩雷•馬凱提(Cesare Marchetti)提出他的見解:社會是個學習系統。它以文化擴散運作──觀念從一個人散播到其他人──很像傳染病。發明新科技只是開始。亨利•福特的T型車需要加油站。加油站需要汽油,汽油來自石油,石油必須去找,煉油廠必須處理,管線必須把油送到煉油廠,把汽油送到車輛集中的各大城市。人們必須放棄騎馬或搭馬車去買汽車,學習開車──以此類推。當拉鍊開始取代鈕扣,有些人抗拒改變,因為他們認為拉鍊是罪惡:它們讓脫衣服變容易。
煤炭對伊莉莎白時代的許多人而言,是魔鬼的排泄物,如同現在核能給許多反對者的印象。而化石燃料公司對於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一概不喜:這兩者會競爭市場空間,傷害到他們的利益。如同美國人生活中的許多事,能源來源已經被政治化,在這樣的局勢下,我們恐難以拯救地球。
核能,還是綠能?這是個問題
二十一世紀的大挑戰將是抑制全球暖化,並為數量增加的世界人口,提供足以共存共榮的能源。
人們對於核能的擔憂其來有自,這片陰影從二戰以後就開始蔓延。即便樂觀幽默如物理學家理查•費曼,都曾因核能可能帶來的危害而陷入憂鬱。而在歷經三哩島、車諾比、福島等三起核災之後,全球核能發展的腳步,已在二○一七年開始放緩。
另一方面,儘管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總量逐漸增加,但占比始終甚微。在大多數國家的電力組合中,太陽能仍相對微小,即使一向最熱心接納這項科技的歐洲,太陽能平均只提供電力需求的百分之四。二○一六年時,總安裝的風電產能也遠低於世界總電力的百分之一。
「產能因素」(實際能發電的時間長短)是所有間歇性能源來源的共通問題。陽光未必隨時有,風未必不停吹,也不一定保證終年有水來推動水壩的渦輪機。
能源,決定未來世界霸權的關鍵
繁榮的西方國家如果下定決心,或許勉強負擔得起用可再生能源來生產所有動力;然而絕大多數國家沒有這種選項。但是,核能會是人類在全球暖化下的唯一對策嗎?不,它也不是,就像我們無法光靠可再生能源系統一樣。核能在歐洲和美國強大的政治抗拒下,其實腳步不穩。歐美地區大幅補貼可再生能源,也嚴格規範核能的使用。於此同時,新興的核能電廠多設立在東亞與南亞,尤其是印度、中國、日本與南韓。
其實,每種能源系統都有它的優缺點,綜覽四百年來的能源發展史,你會驚覺:人類的倖存或死亡,強權的崛起與消殞,都與能源挑戰密不可分。普立茲獎得主理查•羅德斯,將在本書中透過難忘的角色卡司,說明人類是如何憑藉才智、毅力甚至道德勇氣,一次次走過看似難如登天的「能源轉型」,並以其獨樹一格的觀點,告訴我們:那些歷史上幾乎被遺忘的知識,或許,能為我們指出未來的道路!
美國Amazon暢銷書No. 1!
《紐約時報》、《華爾街日報》等各大媒體一致讚揚
核災威脅與空汙危機,兩難卻得當機立斷!
能源的決策,台灣人民該如何抉擇?
在幾乎被遺忘的歷史知識當中,
你將可發掘出人類未來之路的線索……
對能源的追求,造就致命的隱形殺手
二十世紀以來,工業迅速發展,讓加州深受空汙問題困擾。嚴重的霧霾,使呼吸道疾病大爆發,一九五○年代,曾在兩天內奪去四百多條人命,一年超過七萬人逃離洛杉磯。為解決日益嚴重的霧霾問題,憂心忡忡的官員們找上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家艾瑞•哈根史密特,請他展開研究。
哈根史密特原先的研究主題是精油的萃取與合成,他清掉堆滿實驗室的鳳梨,打開窗戶,引進幾千立方呎的霧霾空氣,透過液態氮冷卻,凝聚出幾滴褐色、惡臭的黏膠。他發現黏膠的化學成分,來自汽車廢氣與附近煉油廠的排放物。這種新玩意受到陽光催化後,會使空氣變成黑褐色。
石油公司的化學家嘲笑哈根史密特的分析,並宣稱根本沒發現這種化學反應,這激起了固執的哈根史密特的憤怒。他於是利用分析鳳梨的設備,解析出危害空氣的種種成分,並用舊輪胎的脆化證明了霧霾中含有過量的臭氧。加州政府就此介入,這才展開了淨化洛杉磯的過程。
「能源轉型」遙遙無期,為什麼?
採用新的能源來源為何如此緩慢?長年任職於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(IIASA)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切薩雷•馬凱提(Cesare Marchetti)提出他的見解:社會是個學習系統。它以文化擴散運作──觀念從一個人散播到其他人──很像傳染病。發明新科技只是開始。亨利•福特的T型車需要加油站。加油站需要汽油,汽油來自石油,石油必須去找,煉油廠必須處理,管線必須把油送到煉油廠,把汽油送到車輛集中的各大城市。人們必須放棄騎馬或搭馬車去買汽車,學習開車──以此類推。當拉鍊開始取代鈕扣,有些人抗拒改變,因為他們認為拉鍊是罪惡:它們讓脫衣服變容易。
煤炭對伊莉莎白時代的許多人而言,是魔鬼的排泄物,如同現在核能給許多反對者的印象。而化石燃料公司對於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一概不喜:這兩者會競爭市場空間,傷害到他們的利益。如同美國人生活中的許多事,能源來源已經被政治化,在這樣的局勢下,我們恐難以拯救地球。
核能,還是綠能?這是個問題
二十一世紀的大挑戰將是抑制全球暖化,並為數量增加的世界人口,提供足以共存共榮的能源。
人們對於核能的擔憂其來有自,這片陰影從二戰以後就開始蔓延。即便樂觀幽默如物理學家理查•費曼,都曾因核能可能帶來的危害而陷入憂鬱。而在歷經三哩島、車諾比、福島等三起核災之後,全球核能發展的腳步,已在二○一七年開始放緩。
另一方面,儘管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總量逐漸增加,但占比始終甚微。在大多數國家的電力組合中,太陽能仍相對微小,即使一向最熱心接納這項科技的歐洲,太陽能平均只提供電力需求的百分之四。二○一六年時,總安裝的風電產能也遠低於世界總電力的百分之一。
「產能因素」(實際能發電的時間長短)是所有間歇性能源來源的共通問題。陽光未必隨時有,風未必不停吹,也不一定保證終年有水來推動水壩的渦輪機。
能源,決定未來世界霸權的關鍵
繁榮的西方國家如果下定決心,或許勉強負擔得起用可再生能源來生產所有動力;然而絕大多數國家沒有這種選項。但是,核能會是人類在全球暖化下的唯一對策嗎?不,它也不是,就像我們無法光靠可再生能源系統一樣。核能在歐洲和美國強大的政治抗拒下,其實腳步不穩。歐美地區大幅補貼可再生能源,也嚴格規範核能的使用。於此同時,新興的核能電廠多設立在東亞與南亞,尤其是印度、中國、日本與南韓。
其實,每種能源系統都有它的優缺點,綜覽四百年來的能源發展史,你會驚覺:人類的倖存或死亡,強權的崛起與消殞,都與能源挑戰密不可分。普立茲獎得主理查•羅德斯,將在本書中透過難忘的角色卡司,說明人類是如何憑藉才智、毅力甚至道德勇氣,一次次走過看似難如登天的「能源轉型」,並以其獨樹一格的觀點,告訴我們:那些歷史上幾乎被遺忘的知識,或許,能為我們指出未來的道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