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與其要我寫得像散文或是像小說,還不如讓我寫得像──自己。」
「對於做一個enfant terrible,我是很有興趣的。」
余光中絕版半世紀經典文集
飽含深情的詩人之眼與犀利精妙的學者之筆
《焚鶴人》為余光中第四本散文集,原版於1972年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。本作從細膩抒情的自傳性散文至明快犀利的文論批評無所不包。在他筆下,散文往往是詩的延長,論文也往往抒情而多意象,映射出風格獨具的自畫像。
承載靈魂的白鶴風箏隨風昂揚,詩人將自己放出收回;待落地焚燒後,對於長線彼端的藍天拋出永恆的懸問。或是做一個西裝筆挺的文學教授,焦躁妒嫉地旁觀仙子甯芙與牧神穆申在萌動的春日嬉鬧花叢的插曲。又如寄此身於蒲公英之飄零,登高遠目懷想下游的日子,視丹佛城為新西域的陽關,巧妙置換「新大陸」與「舊大陸」的風光景物,也插敘與文友相聚暢談的暖意。作者隱身於每一個「他」的背後,卻無處不含深情。寓居異域對故鄉的繾綣,詩之眼目所凝的景致,豐美意象流動的馳騁,共構出余光中動人的散文篇章。
在搖滾風行的六、七○年代,余光中隨巴布.狄倫與披頭流瀉在街頭的音樂吟唱,在樂句歌詞中讀出詩的靈魂。出入中西美學,壯年時期的他退開一步,審視年輕時所鍾情的詩歌與西方文學,重新衡量中國文學與世界的關係。在作品中屢屢與文學傳統對話,實驗文體的邊界,試圖為散文開啟一條不同於五四文風而更貼近時代的路線。筆鋒也指向他眼中文化圈的怪象與時病,時而俏皮詼諧、時而嚴肅辛辣,基於對文化的負擔與深切期許,積極提出建言。
本書所收作品創作時間主要集中於1968年至1971年,中間橫跨余光中第三度赴美、於丹佛寺鐘學院與科羅拉多州教育廳工作的時期。既抒寫了離臺前夕對故鄉的愁思眷戀,也記錄了旅美期間對東西文壇現象的思考反省,見證余光中豐沛的創作能量。
本書特色
余光中絕版經典文集重排新版,以如椽健筆,優游寫作的四度空間。
收錄余光中名篇〈下游的一日〉、〈蒲公英的歲月〉,也輯選難得一見的小說式篇章〈焚鶴人〉、〈食花的怪客〉。
「對於做一個enfant terrible,我是很有興趣的。」
余光中絕版半世紀經典文集
飽含深情的詩人之眼與犀利精妙的學者之筆
《焚鶴人》為余光中第四本散文集,原版於1972年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。本作從細膩抒情的自傳性散文至明快犀利的文論批評無所不包。在他筆下,散文往往是詩的延長,論文也往往抒情而多意象,映射出風格獨具的自畫像。
承載靈魂的白鶴風箏隨風昂揚,詩人將自己放出收回;待落地焚燒後,對於長線彼端的藍天拋出永恆的懸問。或是做一個西裝筆挺的文學教授,焦躁妒嫉地旁觀仙子甯芙與牧神穆申在萌動的春日嬉鬧花叢的插曲。又如寄此身於蒲公英之飄零,登高遠目懷想下游的日子,視丹佛城為新西域的陽關,巧妙置換「新大陸」與「舊大陸」的風光景物,也插敘與文友相聚暢談的暖意。作者隱身於每一個「他」的背後,卻無處不含深情。寓居異域對故鄉的繾綣,詩之眼目所凝的景致,豐美意象流動的馳騁,共構出余光中動人的散文篇章。
在搖滾風行的六、七○年代,余光中隨巴布.狄倫與披頭流瀉在街頭的音樂吟唱,在樂句歌詞中讀出詩的靈魂。出入中西美學,壯年時期的他退開一步,審視年輕時所鍾情的詩歌與西方文學,重新衡量中國文學與世界的關係。在作品中屢屢與文學傳統對話,實驗文體的邊界,試圖為散文開啟一條不同於五四文風而更貼近時代的路線。筆鋒也指向他眼中文化圈的怪象與時病,時而俏皮詼諧、時而嚴肅辛辣,基於對文化的負擔與深切期許,積極提出建言。
本書所收作品創作時間主要集中於1968年至1971年,中間橫跨余光中第三度赴美、於丹佛寺鐘學院與科羅拉多州教育廳工作的時期。既抒寫了離臺前夕對故鄉的愁思眷戀,也記錄了旅美期間對東西文壇現象的思考反省,見證余光中豐沛的創作能量。
本書特色
余光中絕版經典文集重排新版,以如椽健筆,優游寫作的四度空間。
收錄余光中名篇〈下游的一日〉、〈蒲公英的歲月〉,也輯選難得一見的小說式篇章〈焚鶴人〉、〈食花的怪客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