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.非虛構類大獎
十週年經典回歸,2025年重新校訂版
特別增加作者新序,細述此後十年中國的變化
如果每個時代都有它獨一無二、不可替代的傳記
中國在習近平上台前的那個時代
則是由歐逸文來蓋棺定論──冠之以「野心時代」
十年前,這本書是西方大眾理解新中國的最佳指南
現在,則成了一個時代的絕唱
十年前正在崛起的中國,是另一個宇宙嗎?在政治高壓與經濟發展的高速輾壓之下,一度是集體合唱的國族敘述,卻碎裂為十億個有血有肉、具個人特質而孤單奮鬥的故事。十年過去了,這個國家的民眾,真的有跟中國一起崛起嗎?
什麼是「野心時代」?
在十年前,作者認為中國由兩個宇宙組成:既是全球最新超強的經濟體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極權國家。書中描述兩股力量的強烈碰撞:個人的野心志向與國家機器的極權高壓。
當時的中國,空氣中瀰漫著一種蠢蠢欲動的情緒。官方用「中國夢」來回應,將其描述為一種復興強國的欲望;作者則敏銳精準地捕捉到這種情緒,但他將之稱為中國的「野心時代」。
歐逸文筆下的中國,為什麼和很多台灣人所見的不一樣?
少年時的歐逸文被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強烈吸引,當時廣場上的學生,年紀只比他稍大一點;大學一年級,他修讀了現代中國政治史;1996年,他第一次到北京,停留半年學習語言,震驚於這座首都在鏡頭未達之處,不管在精神及地理上,更像朔風橫過的蒙古草原而非霓虹燈閃爍的香港;兩年後他再回到北京,進入北京師範大學,純粹因為這是在八九天安門事件中最積極參與的大學,當時九成的學生都參加了示威活動,但在此修讀語言的夏天,作者卻發現人們最迫切渴望的,是要去滿足澎湃的消費欲望。
2005年,作者正式遷居北京,擔任《芝加哥論壇報》駐北京社長;2008年同時擔任《紐約客》駐北京特派員。在這段時間的中國,正以巨大而高速的方式蛻變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的樞紐,但作者同時看到的,卻是使人錯愕不安的各種真實社會面貌。
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,政治獨裁的高壓無處不在;人們追逐成功,同時也備感空虛,轉投信仰以尋求內心的安寧;人們追求真相,卻也害怕自我意識的覺醒澆灌了個人主義,同樣會滋生割裂感與不安。作者指出,由遠處看,人們描述中國已無可逆轉地邁向康莊大道,但是在內部,人們則更小心謹慎。中國的一切,都是靠鐵、淚水及火而取得的,中國人比誰都更曉得一切無常。在北京的最後幾個月,那種脆弱感更深地纏繞著作者。中國太複雜多樣,一直難以定義,作者則敏銳地捕捉了眾多不同社會階層人物,記錄那個當下最真實的時代群象。
十年後此書再版意義與作用
2013年當作者離開中國時,正好是新一界政治班子的交接,此書的最後,就寫到這交接的一幕。
習近平上台後,全世界都看到中國如何加速走向更為封閉極權的帝國方向,在萬馬齊瘖的今天,這本書裡的一些異議人士早已不再存在,或已消失於公眾視野之內,而此書正好記錄了他們最為發光發熱的時刻,一個少數人仍然可以發揮出極大影響力的時代。
書中所記錄的各種人物,不論是社會名流首富、敢作敢為的先鋒還是尋常百姓,不論他們站在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哪一端,歐逸文都栩栩如生地描繪這些人,潛入他們複雜的內心世界,將他們置於轟動全球的一些公共事件的背景之下,以及現代中國的政治和歷史邏輯框架之中,來檢視他們所共同呈現的時代面貌。
十年後回頭去看,此書剛好記錄了中國一個甚為殊異、可一不可再的時代;正好與今天的中國強烈對照:有哪些變化讓人目不忍睹?有哪些變化使人瞠目結舌?
架構與內容
此書內容非常豐富,分為財富、真相與信仰三大部分,共二十四篇章。
以上三者都是在過去共產黨管治的頭五十多年裡因為政治與貧窮,中國人從來沒有機會可以獲得的,但在本書所記錄的時代裡,中國人首次有了管道去追求這三樣東西,而且孜孜不倦的想要得更多。與此同時,國家不斷使出新招式,想對人民的生活與思想層面加強管控,甚至連列車服務員微笑時能露出幾顆牙齒都想管,這與網路開始流行起來,對個人主義、自主權更廣泛追求的公眾意識大相抵觸。
這本書奠基在作者長達八年的數百篇深入訪談之上,行文側重在不同社會領域中打拚的男男女女,他們奮力想從某一領域闖出一條路到另外的領域,不僅限於經濟,也涉足政治、思想及靈性上的追求。
這些人當中有耳熟能詳的公眾人物,也有不見經傳的無名者。如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異議人士劉曉波;敢於把政治干預化為作品、在國際聲譽日隆但在中國引起爭議的藝術家艾未未;同時賺得公眾掌聲與財富的偶像作家兼賽車手韓寒;被譽為中國最危險的女人、精於掌控挑戰尺度的《財經》(後創辦《財新》)創辦人及總編輯胡舒立;為農民及殘疾人士維權,控告地方政府在計劃生育政策中對婦女濫用暴力行為,因而被長期軟禁最後逃到美國北京大使館的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;從台灣泅水叛逃至中國、後成為著名經濟學家的林毅夫(本名林正誼);還有很多是我們不甚熟悉,但曾於中國知名度甚高的人物,如「瘋狂英語」的創辦人李陽與他的學生「門徒」麥高;中國最大相親網站創辦人龔海燕;用近乎虔誠的方式復興愛國主義、與今天「小粉紅」可能大相徑庭的「憤青」唐杰;以及網路身分是詩人、真實身分是從農村移居北京的清潔工等人物。
出版後的「歐逸文旋風」
十年前當此書出版時,《紐約時報》、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、《經濟學人》、《商業週刊》等西方各大主流媒體及政治觀察家一致讚賞;連《新浪》、《搜狐》、《南都周刊》、《外灘畫報》、《新週刊》、《人物週刊》等中國主流媒體也紛紛評論,連線採訪;當時的《亞洲週刊》、《蘋果日報》、《中國時報》、《明報》、《風傳媒》等港台媒體也都熱烈討論歐逸文旋風;當時因為不願被中國閹割審查,作者放棄簡體版權,只有繁體台灣版,最為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野心中國。
國際讚譽
▸ 本書刻劃出中國人民在於自我認同、價值觀與未來等極度不安狀態下的樣貌,令人深刻難忘。——《紐約時報》(The New York Times)
▸ 關於二十一世紀的新中國,有著極為精采與生動的描繪。——《華爾街日報》(The Wall Street Journal)
▸ 歐逸文曾經在《紐約客》中以幽默的生動筆法,鉅細靡遺闡述了新中國的樣貌,無論在中國或者西方,他證明了自己是最佳的中國觀察者;如今,在《野心時代》中,歐逸文更進一步深入剖析了中國「鍍金時代」所面臨的欲望、挑戰與困境。全書宏觀,更具前瞻性。——《華盛頓郵報》(The Washington Post)
▸ 本書充滿了迷人的故事、優雅的文字、巧妙的語境,以及精闢的見解,組合成近年最精於鋪陳、觀察角度最細微的中國書寫。——《舊金山紀事報》(San Francisco Chronicle)
▸ 透過身歷其中的人民,其耀眼奪目的故事,了解中國「鍍金時代」引人入勝的歷史。——《芝加哥論壇報》(Chicago Tribune)
▸ 報導帶有獨到見解,為洞見更寬廣的趨勢極盡諷刺之能事。——《出版者週刊》(Publishers Weekly)
▸ 以流利的敘事、緊湊的視角,帶領讀者直擊中國搖擺於黨的控制和個人崛起間的衝突。——《金融時報》(Financial Times)
▸ 歐逸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溫和,就像他那雙淺藍色眼珠一樣。比如,談論起中國食品安全這個話題時,他會特意說到此事在美國被放大了不少。另外,與很多西方記者不同,他讀著《環球時報》上那些劍拔弩張的新聞,不但不感到憂慮,反而經常覺得有趣。——《人物》(Portrait)
▸ 歐逸文熟練地記錄著中國人民在過去三十五年,因公眾媒體與意識形態的僵持所造成的社會緊張中,個人生活的顯著變化。——《洛杉磯時報》(Los Angeles Times)
▸ 中國的崛起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大事。歐逸文捕捉了這個國家奮鬥不息、驚天動地的變化,透過生動的描述,讓我們會心一笑。《野心時代》的確是一部思路細微、寫作能量強大的偉哉巨作。——戴斯特.費爾金斯(Dexter Filkins),《永遠的戰爭》(The Forever War)
▸ 在「中國觀察」這方面,歐逸文是近年來最積極、專業且面面俱到的觀察家。——何偉(Peter Hessler),《尋路中國》
▸ 歐逸文是美國媒體的後起之秀,會選題目,採訪深入而全面。他把中國大陸的生活百態寫得很傳神,又細膩,頗能把握野心勃勃的新中國的社會脈動。——《中國時報》(China Times)
▸ 觀點全盤透徹,論述鏗鏘有力!——《紐約時報週日書評》(The New York Times Sunday Book Review)
十週年經典回歸,2025年重新校訂版
特別增加作者新序,細述此後十年中國的變化
如果每個時代都有它獨一無二、不可替代的傳記
中國在習近平上台前的那個時代
則是由歐逸文來蓋棺定論──冠之以「野心時代」
十年前,這本書是西方大眾理解新中國的最佳指南
現在,則成了一個時代的絕唱
十年前正在崛起的中國,是另一個宇宙嗎?在政治高壓與經濟發展的高速輾壓之下,一度是集體合唱的國族敘述,卻碎裂為十億個有血有肉、具個人特質而孤單奮鬥的故事。十年過去了,這個國家的民眾,真的有跟中國一起崛起嗎?
什麼是「野心時代」?
在十年前,作者認為中國由兩個宇宙組成:既是全球最新超強的經濟體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極權國家。書中描述兩股力量的強烈碰撞:個人的野心志向與國家機器的極權高壓。
當時的中國,空氣中瀰漫著一種蠢蠢欲動的情緒。官方用「中國夢」來回應,將其描述為一種復興強國的欲望;作者則敏銳精準地捕捉到這種情緒,但他將之稱為中國的「野心時代」。
歐逸文筆下的中國,為什麼和很多台灣人所見的不一樣?
少年時的歐逸文被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強烈吸引,當時廣場上的學生,年紀只比他稍大一點;大學一年級,他修讀了現代中國政治史;1996年,他第一次到北京,停留半年學習語言,震驚於這座首都在鏡頭未達之處,不管在精神及地理上,更像朔風橫過的蒙古草原而非霓虹燈閃爍的香港;兩年後他再回到北京,進入北京師範大學,純粹因為這是在八九天安門事件中最積極參與的大學,當時九成的學生都參加了示威活動,但在此修讀語言的夏天,作者卻發現人們最迫切渴望的,是要去滿足澎湃的消費欲望。
2005年,作者正式遷居北京,擔任《芝加哥論壇報》駐北京社長;2008年同時擔任《紐約客》駐北京特派員。在這段時間的中國,正以巨大而高速的方式蛻變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的樞紐,但作者同時看到的,卻是使人錯愕不安的各種真實社會面貌。
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,政治獨裁的高壓無處不在;人們追逐成功,同時也備感空虛,轉投信仰以尋求內心的安寧;人們追求真相,卻也害怕自我意識的覺醒澆灌了個人主義,同樣會滋生割裂感與不安。作者指出,由遠處看,人們描述中國已無可逆轉地邁向康莊大道,但是在內部,人們則更小心謹慎。中國的一切,都是靠鐵、淚水及火而取得的,中國人比誰都更曉得一切無常。在北京的最後幾個月,那種脆弱感更深地纏繞著作者。中國太複雜多樣,一直難以定義,作者則敏銳地捕捉了眾多不同社會階層人物,記錄那個當下最真實的時代群象。
十年後此書再版意義與作用
2013年當作者離開中國時,正好是新一界政治班子的交接,此書的最後,就寫到這交接的一幕。
習近平上台後,全世界都看到中國如何加速走向更為封閉極權的帝國方向,在萬馬齊瘖的今天,這本書裡的一些異議人士早已不再存在,或已消失於公眾視野之內,而此書正好記錄了他們最為發光發熱的時刻,一個少數人仍然可以發揮出極大影響力的時代。
書中所記錄的各種人物,不論是社會名流首富、敢作敢為的先鋒還是尋常百姓,不論他們站在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哪一端,歐逸文都栩栩如生地描繪這些人,潛入他們複雜的內心世界,將他們置於轟動全球的一些公共事件的背景之下,以及現代中國的政治和歷史邏輯框架之中,來檢視他們所共同呈現的時代面貌。
十年後回頭去看,此書剛好記錄了中國一個甚為殊異、可一不可再的時代;正好與今天的中國強烈對照:有哪些變化讓人目不忍睹?有哪些變化使人瞠目結舌?
架構與內容
此書內容非常豐富,分為財富、真相與信仰三大部分,共二十四篇章。
以上三者都是在過去共產黨管治的頭五十多年裡因為政治與貧窮,中國人從來沒有機會可以獲得的,但在本書所記錄的時代裡,中國人首次有了管道去追求這三樣東西,而且孜孜不倦的想要得更多。與此同時,國家不斷使出新招式,想對人民的生活與思想層面加強管控,甚至連列車服務員微笑時能露出幾顆牙齒都想管,這與網路開始流行起來,對個人主義、自主權更廣泛追求的公眾意識大相抵觸。
這本書奠基在作者長達八年的數百篇深入訪談之上,行文側重在不同社會領域中打拚的男男女女,他們奮力想從某一領域闖出一條路到另外的領域,不僅限於經濟,也涉足政治、思想及靈性上的追求。
這些人當中有耳熟能詳的公眾人物,也有不見經傳的無名者。如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異議人士劉曉波;敢於把政治干預化為作品、在國際聲譽日隆但在中國引起爭議的藝術家艾未未;同時賺得公眾掌聲與財富的偶像作家兼賽車手韓寒;被譽為中國最危險的女人、精於掌控挑戰尺度的《財經》(後創辦《財新》)創辦人及總編輯胡舒立;為農民及殘疾人士維權,控告地方政府在計劃生育政策中對婦女濫用暴力行為,因而被長期軟禁最後逃到美國北京大使館的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;從台灣泅水叛逃至中國、後成為著名經濟學家的林毅夫(本名林正誼);還有很多是我們不甚熟悉,但曾於中國知名度甚高的人物,如「瘋狂英語」的創辦人李陽與他的學生「門徒」麥高;中國最大相親網站創辦人龔海燕;用近乎虔誠的方式復興愛國主義、與今天「小粉紅」可能大相徑庭的「憤青」唐杰;以及網路身分是詩人、真實身分是從農村移居北京的清潔工等人物。
出版後的「歐逸文旋風」
十年前當此書出版時,《紐約時報》、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、《經濟學人》、《商業週刊》等西方各大主流媒體及政治觀察家一致讚賞;連《新浪》、《搜狐》、《南都周刊》、《外灘畫報》、《新週刊》、《人物週刊》等中國主流媒體也紛紛評論,連線採訪;當時的《亞洲週刊》、《蘋果日報》、《中國時報》、《明報》、《風傳媒》等港台媒體也都熱烈討論歐逸文旋風;當時因為不願被中國閹割審查,作者放棄簡體版權,只有繁體台灣版,最為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野心中國。
國際讚譽
▸ 本書刻劃出中國人民在於自我認同、價值觀與未來等極度不安狀態下的樣貌,令人深刻難忘。——《紐約時報》(The New York Times)
▸ 關於二十一世紀的新中國,有著極為精采與生動的描繪。——《華爾街日報》(The Wall Street Journal)
▸ 歐逸文曾經在《紐約客》中以幽默的生動筆法,鉅細靡遺闡述了新中國的樣貌,無論在中國或者西方,他證明了自己是最佳的中國觀察者;如今,在《野心時代》中,歐逸文更進一步深入剖析了中國「鍍金時代」所面臨的欲望、挑戰與困境。全書宏觀,更具前瞻性。——《華盛頓郵報》(The Washington Post)
▸ 本書充滿了迷人的故事、優雅的文字、巧妙的語境,以及精闢的見解,組合成近年最精於鋪陳、觀察角度最細微的中國書寫。——《舊金山紀事報》(San Francisco Chronicle)
▸ 透過身歷其中的人民,其耀眼奪目的故事,了解中國「鍍金時代」引人入勝的歷史。——《芝加哥論壇報》(Chicago Tribune)
▸ 報導帶有獨到見解,為洞見更寬廣的趨勢極盡諷刺之能事。——《出版者週刊》(Publishers Weekly)
▸ 以流利的敘事、緊湊的視角,帶領讀者直擊中國搖擺於黨的控制和個人崛起間的衝突。——《金融時報》(Financial Times)
▸ 歐逸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溫和,就像他那雙淺藍色眼珠一樣。比如,談論起中國食品安全這個話題時,他會特意說到此事在美國被放大了不少。另外,與很多西方記者不同,他讀著《環球時報》上那些劍拔弩張的新聞,不但不感到憂慮,反而經常覺得有趣。——《人物》(Portrait)
▸ 歐逸文熟練地記錄著中國人民在過去三十五年,因公眾媒體與意識形態的僵持所造成的社會緊張中,個人生活的顯著變化。——《洛杉磯時報》(Los Angeles Times)
▸ 中國的崛起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大事。歐逸文捕捉了這個國家奮鬥不息、驚天動地的變化,透過生動的描述,讓我們會心一笑。《野心時代》的確是一部思路細微、寫作能量強大的偉哉巨作。——戴斯特.費爾金斯(Dexter Filkins),《永遠的戰爭》(The Forever War)
▸ 在「中國觀察」這方面,歐逸文是近年來最積極、專業且面面俱到的觀察家。——何偉(Peter Hessler),《尋路中國》
▸ 歐逸文是美國媒體的後起之秀,會選題目,採訪深入而全面。他把中國大陸的生活百態寫得很傳神,又細膩,頗能把握野心勃勃的新中國的社會脈動。——《中國時報》(China Times)
▸ 觀點全盤透徹,論述鏗鏘有力!——《紐約時報週日書評》(The New York Times Sunday Book Review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