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親授及導讀
解說悉地的由來,心地的業、心印與習氣,剎那生滅論、唯識論的謬誤,
本我與心地之關係,以及終極的獨存境地
繼《瑜伽經白話講解.三摩地篇、行門篇、必普提篇》後,解譯完結篇
在悉地之中,等級最高的是能分辨本我和悅性布提的明辨慧。然而,要到連明辨慧都捨了,才能終於實證到獨存,從此本我不再和原物的種種衍生物有任何瓜葛,而能夠「獨」,這才是瑜伽的終極目標。
《瑜伽經》的「獨存篇」可以分為兩個部分。第一部分繼續講述「悉地」,並且討論了「悉地」如何發生以及所引起的「身見」和業力理論。接著,從第14經一直到第24經,都是在駁斥佛家的理論,包括剎那生滅論、唯識論等,因為帕坦迦利認為,提倡這些理論的人會讓自己困在低階的「有智三摩地」。第二部分從第25經開始,詳細講述什麼是「獨存」,包括如何斷除干擾、得法雲三摩地,然後終極解脫。
◎《瑜伽經》白話講解系列簡介
成書於兩千五百多前的《瑜伽經》是瑜伽哲學的根本經典,出自印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,由簡而繁地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,一步一步地開展細說。想深入研究《瑜伽經》或有心入門的人,都能在這一系列白話講解書中,得到淺顯易懂的資訊。
第一篇說明所謂「瑜伽」是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,介紹調伏心念的途徑、三摩地種類、修三摩地的方法等。第二篇接續「修」的主題,教導對治「離定心」的具體修法「行瑜伽」,以期進入三摩地及滅除「煩惱」(苦),並介紹八肢瑜伽的外肢。第三篇從介紹八肢瑜伽中屬於「內肢」部分的專注、禪那、三摩地開始,談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類似超能力的多種「悉地」現象。這些內容分別在《瑜伽經白話講解.三摩地篇》、《瑜伽經白話講解.行門篇》、《瑜伽經白話講解.必普提篇》之中。
◎本書源起
斯瓦米韋達於2006年底至2007年初,在印度學院中做過一次「瑜伽經初級班講座」,但是只講完了前三篇。一直到了2012年的11月,他才接續講第四篇。那個時候他的身體日益衰弱,又因為他在翌年(2013)的3月要進入一個為期五年的靜默期,要忙著處理很多未辦事項,所以第四篇的講課只能斷續為之,原本計畫的十二堂課縮短為十堂。所幸後來得到二位貴人相助,收集到斯瓦米韋達過去幾十年間講授《瑜伽經》的紀錄。一位是斯瓦米韋達的繼任人,國際喜馬拉雅瑜伽總會的現任精神導師斯瓦米瑞塔梵(Swāmī Ṛtāvan Bhāratī),那些授課的原始紀錄大多是他當年整理謄寫下來的。另一位是傳承的資深老師司通馬(Stoma),他自告奮勇開始撰寫第四篇的釋論,完成斯瓦米韋達的遺願。
在編譯的過程中,譯者選取的材料有四個來源:1.斯瓦米韋達2012年11月講授第四篇的錄音。2.斯瓦米韋達對《瑜伽經》經文的文字翻譯,年份不詳。3.斯瓦米韋達於1973年至1978年講述《瑜伽經》的課程文字紀錄,其中第四篇部分。4.斯瓦米韋達於1985年講授第四篇的文字紀錄。此外,譯者也參考了斯瓦米韋達在著作中也經常引用的,由上世紀的數論瑜伽大師斯瓦米哈瑞哈若難達(Swāmi Hariharānanda Āraṇya)所寫的《帕坦迦利的瑜伽哲學》(Yoga Philosophy of Pantañjali)。
◎本書編排特色
本書編排方式沿襲了《瑜伽經白話講解》系列前三本的編排方式。
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,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。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,接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「國際標準梵文注音」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,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。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,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,重新用中文把經句表述一次。這樣做,更能連貫經文意思,讀者也能更輕易了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。
解說悉地的由來,心地的業、心印與習氣,剎那生滅論、唯識論的謬誤,
本我與心地之關係,以及終極的獨存境地
繼《瑜伽經白話講解.三摩地篇、行門篇、必普提篇》後,解譯完結篇
在悉地之中,等級最高的是能分辨本我和悅性布提的明辨慧。然而,要到連明辨慧都捨了,才能終於實證到獨存,從此本我不再和原物的種種衍生物有任何瓜葛,而能夠「獨」,這才是瑜伽的終極目標。
《瑜伽經》的「獨存篇」可以分為兩個部分。第一部分繼續講述「悉地」,並且討論了「悉地」如何發生以及所引起的「身見」和業力理論。接著,從第14經一直到第24經,都是在駁斥佛家的理論,包括剎那生滅論、唯識論等,因為帕坦迦利認為,提倡這些理論的人會讓自己困在低階的「有智三摩地」。第二部分從第25經開始,詳細講述什麼是「獨存」,包括如何斷除干擾、得法雲三摩地,然後終極解脫。
◎《瑜伽經》白話講解系列簡介
成書於兩千五百多前的《瑜伽經》是瑜伽哲學的根本經典,出自印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,由簡而繁地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,一步一步地開展細說。想深入研究《瑜伽經》或有心入門的人,都能在這一系列白話講解書中,得到淺顯易懂的資訊。
第一篇說明所謂「瑜伽」是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,介紹調伏心念的途徑、三摩地種類、修三摩地的方法等。第二篇接續「修」的主題,教導對治「離定心」的具體修法「行瑜伽」,以期進入三摩地及滅除「煩惱」(苦),並介紹八肢瑜伽的外肢。第三篇從介紹八肢瑜伽中屬於「內肢」部分的專注、禪那、三摩地開始,談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類似超能力的多種「悉地」現象。這些內容分別在《瑜伽經白話講解.三摩地篇》、《瑜伽經白話講解.行門篇》、《瑜伽經白話講解.必普提篇》之中。
◎本書源起
斯瓦米韋達於2006年底至2007年初,在印度學院中做過一次「瑜伽經初級班講座」,但是只講完了前三篇。一直到了2012年的11月,他才接續講第四篇。那個時候他的身體日益衰弱,又因為他在翌年(2013)的3月要進入一個為期五年的靜默期,要忙著處理很多未辦事項,所以第四篇的講課只能斷續為之,原本計畫的十二堂課縮短為十堂。所幸後來得到二位貴人相助,收集到斯瓦米韋達過去幾十年間講授《瑜伽經》的紀錄。一位是斯瓦米韋達的繼任人,國際喜馬拉雅瑜伽總會的現任精神導師斯瓦米瑞塔梵(Swāmī Ṛtāvan Bhāratī),那些授課的原始紀錄大多是他當年整理謄寫下來的。另一位是傳承的資深老師司通馬(Stoma),他自告奮勇開始撰寫第四篇的釋論,完成斯瓦米韋達的遺願。
在編譯的過程中,譯者選取的材料有四個來源:1.斯瓦米韋達2012年11月講授第四篇的錄音。2.斯瓦米韋達對《瑜伽經》經文的文字翻譯,年份不詳。3.斯瓦米韋達於1973年至1978年講述《瑜伽經》的課程文字紀錄,其中第四篇部分。4.斯瓦米韋達於1985年講授第四篇的文字紀錄。此外,譯者也參考了斯瓦米韋達在著作中也經常引用的,由上世紀的數論瑜伽大師斯瓦米哈瑞哈若難達(Swāmi Hariharānanda Āraṇya)所寫的《帕坦迦利的瑜伽哲學》(Yoga Philosophy of Pantañjali)。
◎本書編排特色
本書編排方式沿襲了《瑜伽經白話講解》系列前三本的編排方式。
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,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。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,接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「國際標準梵文注音」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,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。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,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,重新用中文把經句表述一次。這樣做,更能連貫經文意思,讀者也能更輕易了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