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走入納粹崛起的歷史現場,沒有人是局外人】
當我們以為此刻是最美好的年代,
卻不知道風暴正悄然來臨……
沒有人能想到「集體的沉默和無止境的容忍」
竟成為一切脫序與崩壞的開端。
弗里德里希.施耐德和我是一起長大的朋友。
我是德國人,弗里德里希是猶太人,也是德國人。
我們曾經深入彼此相異的生活和文化,
卻不知是從何時開始,命運來到分岔路口;
一邊是無可逃脫的死亡,另一邊是如夢魘般的生存。
時代的巨輪輾壓而來,我們束手無策,只能各自邁向終局。
1925年,弗里德里希和主述者「我」相繼出生在同一棟房子裡,兩家人因此愈加頻繁的往來、照看彼此的孩子。在經濟蕭條的大環境底下,「我」的家因為父親長期失業,只能靠著救濟金度日,而衣食無虞的施耐德家時不時為「我」家提供幫助。
成長過程中,弗里德里希和「我」也分享著彼此的生活片段:「我」參加了猶太人的安息日儀式,以及弗里德里希十三歲時舉辦在猶太會堂的成年禮;弗里德里希甚至跟著「我」,混進了他曾經嚮往多時的「德國少年團」,成為「元首的小夥伴」高呼「勝利萬歲」,直到集會領導人激動的發表仇猶演說,並且命令弗里德里希喊出「猶太人是我們的不幸!」為止⋯⋯「我」呆若木雞,看著弗里德里希獨自離開集會場所。
隨後,更多的反猶政策和人民行動鋪天蓋地而來,即使「我」的家儘可能與施耐德一家維持著友好的關係,卻是步履維艱。「我」只能看著國家和社會逐漸變得暴力、瘋狂,最後,在那種彷彿集體狂歡的氛圍中,「我」竟也參與其中,成為歷史上最邪惡的「加害者集團」的一分子⋯⋯
本書特色
湮沒逾半世紀,德文經典Damals war es Friedrich首度中譯版
本書榮獲德國歌德學院「翻譯贊助計畫」支持出版
日本岩波少年文庫創刊70週年.讀者人氣排行TOP 8
◉ 與《安妮日記》並列,以納粹時代為主題的青少年讀物
相較於《安妮日記》,本書時空背景依循著1925年到1942年的時間軸,聚焦於集中營尚未建立、納粹黨正在崛起而至真正掌權的年代,將帶領讀者認識猶太屠殺悲劇的起源。
◉ 詳細介紹「猶太文化」
如人類學者一般,細緻的描繪了猶太人的習俗、規範、儀式、傳說、歷史,甚至生活器物,呈現出猶太人與宗教之間的密不可分,讓讀者有機會真正理解此一鮮少受到關注的族群。
◉ 有脈絡的認識何謂「系統性迫害」
讀者將逐一認識納粹施加於猶太人身上的各種迫害政策,而德國人民又是如何改變對待猶太人的態度,甚至演變為一連串的集體暴力行為。
◉ 「無意識形態」的寫作視角,開創獨立思考的空間
作者不譴責、不追究納粹的責任,亦不對猶太人的苦難道歉,看似「政治不正確」的立場,實則是選擇了一條更加困難的寫作路徑。比起懺悔,作者不加遮掩或辯解,僅僅闡述真實發生過的一切,為讀者保留了全權思考與判斷的空間。
得獎紀錄
1972年美國圖書館學會.巴特德爾翻譯獎(Mildred L. Batchelder Award)
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入圍
好評推薦
黃星樺|「衣櫥裡的讀者」podcast主持人
──專文推薦
江玉敏|英國社會企業憫研顧問Humanity Research Consultancy創辦人
吳宜蓉|歷史教師、作家
洪世芳|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
神奇海獅|歷史作家
許書寧|圖文創作者
黃哲翰|國際新聞專欄作家
劉維人|自由譯者、作家
寶島少年兄|七號、宜蘭
──鄭重推薦(以上按姓名筆畫排序)
「宛如青少年版的《一個德國人的故事》,同樣具有『經典作品』的性質。」──周全(本書譯者)
「身為讀者,我們不得不問:一個在大多數時候都展現出友愛、願意為朋友挺身而出的人,為何竟會參與可怕的反猶行動?《弗里德里希》說故事的方式,或許提供了一部分的解答。」──黃星樺(「衣櫥裡的讀者」podcast主持人)
人性不是一開始就是惡的,但人的確可能慢慢的成為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惡。本書從男孩視角出發,帶領讀者回到一九二五年到一九四二年的德國,一同體驗那段逐漸走向絕望的歷史。混亂的時代下,再平凡的每個選擇都容易變得殘酷,再掙扎的每個念頭都還是顯得無助。如果《安妮日記》曾讓您動容,那麼您更應該翻開《弗里德里希》,去感受那些艱難的價值判斷。──吳宜蓉(歷史教師、作家)
以自傳式小說寫法,簡練的鋪陳出納粹時期逐步發生的殘酷現實,幽微細膩的呈現身處不同位置的換位思考,引領讀者直面歷史現場與人性的複雜本質。理解過去不僅是幫助走出創傷,更是避免重蹈覆轍的重要歷程。──洪世芳(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)
地獄不是一夕之間,在一片虛空之中建成的;相反的,地獄可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家園和社會,由無數微小的偏見、漠視與敵意構成,每天都將身處其中之人逐漸拖入深淵,直到他們成為家鄉之中的異鄉人。《弗里德里希》與那些集中營文學相比,風格雖然是「淡」的,但也就因為這樣的淡,讀起來格外揪心,令人不捨。──神奇海獅(歷史作家)
這是一個「打從一開始就知道結局」的故事。書中描述和你我並無兩樣的尋常百姓,浮沉於大時代洪流中,因著「做了什麼」或「沒做什麼」而逐漸變成「加害者」。正因背景是眾所皆知的史實,讀來格外無奈與痛心。──許書寧(圖文創作者)
本書不像同類作品一樣著重於對集中營的描繪,而是以簡潔易讀的短故事,精鍊的剪影出一對鄰居家庭的日常生活在納粹上臺後的變調。透過一位青少年敘事者透亮且無意識型態的視角,讓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的直視了這場從日常到災難的驟變。這是一部恰如其分的入門讀物。──黃哲翰(國際新聞專欄作家)
《弗里德里希》述說了在反猶與納粹氛圍下的社會中長大,是怎樣的感覺。它以第一人稱角度,描寫德國納粹化的各個階段,如何逐步摧毀個人的正常生活與人際關係。這些故事讓我們不禁反省,若是眼前發生相同的歧視和迫害,我們是否真的有勇氣堅持正確的選擇;也讓我們不禁思考,如果每個人都無法獨力對抗,整個社會該如何預防這種系統性的邪惡發生。──劉維人(自由譯者、作家)
「平實」是《弗里德里希》給讀者最大的震撼。在沉重的放下小說、感受心碎不止後,想起我們周遭的生活,乃至世界都能透過認識、理解與尊重,不斷在錯誤中修正與前進;那麼,勇敢面對自身軟弱、偏見與無知,將成為所有改變的基石。──寶島少年兄 七號、宜蘭
當我們以為此刻是最美好的年代,
卻不知道風暴正悄然來臨……
沒有人能想到「集體的沉默和無止境的容忍」
竟成為一切脫序與崩壞的開端。
弗里德里希.施耐德和我是一起長大的朋友。
我是德國人,弗里德里希是猶太人,也是德國人。
我們曾經深入彼此相異的生活和文化,
卻不知是從何時開始,命運來到分岔路口;
一邊是無可逃脫的死亡,另一邊是如夢魘般的生存。
時代的巨輪輾壓而來,我們束手無策,只能各自邁向終局。
1925年,弗里德里希和主述者「我」相繼出生在同一棟房子裡,兩家人因此愈加頻繁的往來、照看彼此的孩子。在經濟蕭條的大環境底下,「我」的家因為父親長期失業,只能靠著救濟金度日,而衣食無虞的施耐德家時不時為「我」家提供幫助。
成長過程中,弗里德里希和「我」也分享著彼此的生活片段:「我」參加了猶太人的安息日儀式,以及弗里德里希十三歲時舉辦在猶太會堂的成年禮;弗里德里希甚至跟著「我」,混進了他曾經嚮往多時的「德國少年團」,成為「元首的小夥伴」高呼「勝利萬歲」,直到集會領導人激動的發表仇猶演說,並且命令弗里德里希喊出「猶太人是我們的不幸!」為止⋯⋯「我」呆若木雞,看著弗里德里希獨自離開集會場所。
隨後,更多的反猶政策和人民行動鋪天蓋地而來,即使「我」的家儘可能與施耐德一家維持著友好的關係,卻是步履維艱。「我」只能看著國家和社會逐漸變得暴力、瘋狂,最後,在那種彷彿集體狂歡的氛圍中,「我」竟也參與其中,成為歷史上最邪惡的「加害者集團」的一分子⋯⋯
本書特色
湮沒逾半世紀,德文經典Damals war es Friedrich首度中譯版
本書榮獲德國歌德學院「翻譯贊助計畫」支持出版
日本岩波少年文庫創刊70週年.讀者人氣排行TOP 8
◉ 與《安妮日記》並列,以納粹時代為主題的青少年讀物
相較於《安妮日記》,本書時空背景依循著1925年到1942年的時間軸,聚焦於集中營尚未建立、納粹黨正在崛起而至真正掌權的年代,將帶領讀者認識猶太屠殺悲劇的起源。
◉ 詳細介紹「猶太文化」
如人類學者一般,細緻的描繪了猶太人的習俗、規範、儀式、傳說、歷史,甚至生活器物,呈現出猶太人與宗教之間的密不可分,讓讀者有機會真正理解此一鮮少受到關注的族群。
◉ 有脈絡的認識何謂「系統性迫害」
讀者將逐一認識納粹施加於猶太人身上的各種迫害政策,而德國人民又是如何改變對待猶太人的態度,甚至演變為一連串的集體暴力行為。
◉ 「無意識形態」的寫作視角,開創獨立思考的空間
作者不譴責、不追究納粹的責任,亦不對猶太人的苦難道歉,看似「政治不正確」的立場,實則是選擇了一條更加困難的寫作路徑。比起懺悔,作者不加遮掩或辯解,僅僅闡述真實發生過的一切,為讀者保留了全權思考與判斷的空間。
得獎紀錄
1972年美國圖書館學會.巴特德爾翻譯獎(Mildred L. Batchelder Award)
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入圍
好評推薦
黃星樺|「衣櫥裡的讀者」podcast主持人
──專文推薦
江玉敏|英國社會企業憫研顧問Humanity Research Consultancy創辦人
吳宜蓉|歷史教師、作家
洪世芳|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
神奇海獅|歷史作家
許書寧|圖文創作者
黃哲翰|國際新聞專欄作家
劉維人|自由譯者、作家
寶島少年兄|七號、宜蘭
──鄭重推薦(以上按姓名筆畫排序)
「宛如青少年版的《一個德國人的故事》,同樣具有『經典作品』的性質。」──周全(本書譯者)
「身為讀者,我們不得不問:一個在大多數時候都展現出友愛、願意為朋友挺身而出的人,為何竟會參與可怕的反猶行動?《弗里德里希》說故事的方式,或許提供了一部分的解答。」──黃星樺(「衣櫥裡的讀者」podcast主持人)
人性不是一開始就是惡的,但人的確可能慢慢的成為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惡。本書從男孩視角出發,帶領讀者回到一九二五年到一九四二年的德國,一同體驗那段逐漸走向絕望的歷史。混亂的時代下,再平凡的每個選擇都容易變得殘酷,再掙扎的每個念頭都還是顯得無助。如果《安妮日記》曾讓您動容,那麼您更應該翻開《弗里德里希》,去感受那些艱難的價值判斷。──吳宜蓉(歷史教師、作家)
以自傳式小說寫法,簡練的鋪陳出納粹時期逐步發生的殘酷現實,幽微細膩的呈現身處不同位置的換位思考,引領讀者直面歷史現場與人性的複雜本質。理解過去不僅是幫助走出創傷,更是避免重蹈覆轍的重要歷程。──洪世芳(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)
地獄不是一夕之間,在一片虛空之中建成的;相反的,地獄可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家園和社會,由無數微小的偏見、漠視與敵意構成,每天都將身處其中之人逐漸拖入深淵,直到他們成為家鄉之中的異鄉人。《弗里德里希》與那些集中營文學相比,風格雖然是「淡」的,但也就因為這樣的淡,讀起來格外揪心,令人不捨。──神奇海獅(歷史作家)
這是一個「打從一開始就知道結局」的故事。書中描述和你我並無兩樣的尋常百姓,浮沉於大時代洪流中,因著「做了什麼」或「沒做什麼」而逐漸變成「加害者」。正因背景是眾所皆知的史實,讀來格外無奈與痛心。──許書寧(圖文創作者)
本書不像同類作品一樣著重於對集中營的描繪,而是以簡潔易讀的短故事,精鍊的剪影出一對鄰居家庭的日常生活在納粹上臺後的變調。透過一位青少年敘事者透亮且無意識型態的視角,讓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的直視了這場從日常到災難的驟變。這是一部恰如其分的入門讀物。──黃哲翰(國際新聞專欄作家)
《弗里德里希》述說了在反猶與納粹氛圍下的社會中長大,是怎樣的感覺。它以第一人稱角度,描寫德國納粹化的各個階段,如何逐步摧毀個人的正常生活與人際關係。這些故事讓我們不禁反省,若是眼前發生相同的歧視和迫害,我們是否真的有勇氣堅持正確的選擇;也讓我們不禁思考,如果每個人都無法獨力對抗,整個社會該如何預防這種系統性的邪惡發生。──劉維人(自由譯者、作家)
「平實」是《弗里德里希》給讀者最大的震撼。在沉重的放下小說、感受心碎不止後,想起我們周遭的生活,乃至世界都能透過認識、理解與尊重,不斷在錯誤中修正與前進;那麼,勇敢面對自身軟弱、偏見與無知,將成為所有改變的基石。──寶島少年兄 七號、宜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