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的台灣史:荷蘭傳教士的麵包、清人的鮭魚罐頭、日治的牛肉吃法,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

    吃的台灣史:荷蘭傳教士的麵包、清人的鮭魚罐頭、日治的牛肉吃法,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
    繁體中文版

    作者:
    曹銘宗
    出版社:
    貓頭鷹
    出版日期:
    10/09/2021
    EAN:
    9789862625125
    庫存量:
    購買後立刻進貨
    原價:
    $48.50
    采風價:
    $41.20
    +
    -
    加入購物車
    台灣成為美食王國,不是沒有道理!
     

    《蚵仔煎的身世》作者曹銘宗╳台灣史專家翁佳音,
    這回話說重頭,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
     
    美食王國是怎樣吃出來的?
    台灣美食享譽國際,背後有值得細細探索的美味歷史。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會之處,造就台灣兼具生物與文化多樣的雙重特性。數百年來,從南島語族的海上交流,到外來移民的農產引進與改良,使島上擁有原住民族的在地特產、荷蘭時代的歐洲食材,清代的漳泉潮汕菜色,日本和食西餐到戰後的眷村菜,台灣從此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食王國。
     
    為何總是戰後「發明」?把食物放回歷史脈絡裡
    我們經常把一些飲食習慣推至日治甚至戰後才產生。其實,台灣與東南亞諸島早已形成南島語族文化圈,有些物產和飲食習慣,甚至可遠推至十六世紀以前,比如利用石滬養殖虱目魚有長久的歷史。荷蘭時代,還引入許多歐美南亞的食物,當時台灣已有僱用華人製作麵包的記載,還引進華工與耕牛,產製糖、米並外銷日本等地,發展出最早的農產經濟。
     
    台灣人吃牛肉的四百年史!
    一般常說的「戰後發明」,除了麵食之外,就是吃牛肉這件事。吃牛被視為戰後外省族群帶來的飲食習慣。但從日本時代的文獻裡,即有記載當時人也許不太會光明正大地吃耕牛,卻懂得吃進口的「和牛」! 而在清代禁止殺牛的石碑,也說明當時真的有人吃,甚至可以將此習慣推至荷蘭時代的牛肉乾!如同牛肉常被誤解,咖哩和沙茶,這些被認為日本時代引入的西式餐飲和戰後的火鍋配角,其實都可以在清代找到線索。
     
    美食發明王臺灣
    台灣不僅接收了外來飲食習慣,也發明了不少看似飄洋過海而來的外地美食。比如溫州沒有的溫州大餛飩,四川沒有的川味牛肉麵,以及不產於蒙古的蒙古烤肉,全都是台灣獨有。這些台灣發明也印證了台灣兼具包容與創意的特性。
     
    吃是民生大計,影響國家經濟,在社會文化層面中潛移默化。本書將以台灣人最喜歡的美食為題,介紹這些食物和吃法如何引進與轉變,透過詳細考察與追溯,解答你我今天為何會這樣吃,而且覺得哪種吃法好吃的歷史根源。
     
    ◎好味推薦(依姓氏筆畫序)
    王浩一 作家、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    
    東年  小說家
    林奕成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美味革新主廚
    洪愛珠 作家
    莊德仁 師大歷史所博士、建中歷史教師
    陳耀昌 醫師/小說家/府城美食耆老
    焦桐  飲食文化專家
    舒國治 作家
    黃震南 藏書家
    蔡珠兒 作家

    顧客評論:


    此作者的其他作品

   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