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風編輯書評:
還原老滋味 講述台灣飲食文化的根
--- 讀《被誤解的老台菜》
(本文作者:采風編輯)
古往今來,吃是一個永恆話題,先不說人人盡知的“倉稟實而知禮節”的道理,就說論語中提到的 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” 也展現了古人對美食的講究和對生活細節的重視。
飲食不僅是口腹之慾,更是對人生態度的體現。每每讀到美食大家汪曾祺的筆下談吃,事無鉅細的描述整個烹飪品味的過程,都會讓人飢腸轆轆,因此,大師的文章是不能在飢餓的時候去讀的,他兒子汪朗一樣繼承了父輩對食物與人情的細膩觀察。儘管父子兩代,經歷迥異,但他們的文字都會讓讀者食指大動,胃口大開,產生不吃不快的衝動。
好的美食文字,就是對那個時代和文化的真實記載。
今天讀到的這本《被誤解的老台菜》也讓讀者隔着精裝的紙頁,透過一張張有着美味佳餚的圖片,彷彿一同盡享了一桌正宗地道,色香俱全的台菜宴席。更重要的是,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精美的美食大全,同時也是作者處心積慮的在爲台菜正名,告訴大家,什麼纔是老祖宗留下的老滋味,什麼纔是真正的老台菜。
作者黃婉玲是台灣作家和美食評論家,她通過作品和媒體傳播台灣的飲食文化,是一位關注台灣傳統美食的傳承者。
如果問,飲食文化有什麼重要,不都是一道菜,味道會差到哪裏去,讀完這本書,才能明白,如果不瞭解這道菜背後的歷史文化,就很難還原老祖先的餐桌上歷經千錘百煉的好滋味。
書中被稱爲身世輪轉最有趣的老台菜——白菜滷,用耐心和時間爆出的扁魚,以及早期台菜宴上十分講究的十二道菜的出場順序以及精心的搭配
油飯在台灣傳統習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而油飯也見證了台灣風土人情的變遷。就連現代人用電鍋蒸出的蒸糯米,也有獨特的烹飪訣竅。
讓人產生共鳴的是作者描述的一道傳統的台菜---筒仔米糕,往昔家家戶戶用的是陶土製作筒仔,而現在,快節奏的人們沒有耐心,材料早換成了金屬不鏽鋼,民族路夜市的老闆堅守着百年的老方法制作,只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改良,重重壓力下,只能關店劃上句號。而流水線,預製菜,標準快餐流行的今天,百年前老祖先尊重食材和珍惜每一顆米粒的認真做法,都只能成爲敬仰。
何嘗不是,如果不瞭解文化,不瞭解這道菜的歷史,恐怕許多人都認爲,口味差一點沒有什麼關係,只要快快填飽肚子並追求味蕾的快感而已。因此,吃的講究,並非都是對食材和飯店環境的要求,更是對其中文化的深究和探索,吃的是文化。
此外,這本書也蘊藏了作者的初衷,提供了烹飪的每一個步驟和訣竅,並圖文並茂的展示,目的是讓讀到這本書的人,一覽無遺地瞭解地道的台菜,並且帶上這本書走進廚房,每個人都能成爲出手不凡的好廚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