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所有母親致敬的書!
蔣勳:食物的記憶是母親給我的,應該感謝的功課。
向那個戰亂過後,所有從廢墟裡整理起鍋碗瓢盆的母親致敬。
因為她們,我們敬重生命,知道在庶民百姓平安過日常生活的面前謙卑致意。
母親從做飯做菜教會了我尊重五行的平衡運轉,教會了我品味甜、酸,鹹、辣、苦、辛,甚至霉、臭、淡,各種滋味,我嘗試放在「九宮」裡,是我味覺的系譜,也是我敬重各式各樣人生的系譜。
記憶著母親料理時代的「五行」,記憶著母親料理時代的「九宮」,希望做氣味與人生的功課,嚮往甜,卻能靜靜包容人生的苦或臭。
從小跟著母親在市場兜轉,最早使我覺得親切的人,都是這樣的臉孔與身體,這樣和藹可親而且誠懇的性格。菜市場裡的攤販,也許是母親帶領我做的最早庶民的功課。
母親一面摘菜掐菜,一面和我娓娓道來的故事,《白蛇傳》、《封神演義》、《楊家將》,我都記得清楚,那是我最早的文學養分,母親卻不說「文學」,她說的是:做菜裡也處處是做人的本分。
母親廚房料理的氣味,是我一生學習不完的人生功課。
──蔣勳
齊聲推薦
王培仁(培仁蔬食工作室)
吳萬鎮(錢唐村)
徐小萍(上海小金處)
蔡珠兒(作家)
洪愛珠(作家)
詹宏志(作家)
(按姓氏筆畫順序)
在台東龍仔尾農舍依稀還留著大灶痕跡的廚房,蔣勳老師用不同顏色的穀類豆類烹煮「五行粥」。「五行」在民間生活裡,非常自由活潑,因地區、時代變化,像一棵樹,在不同季節呈現不同的面貌。木是與土有關,木也與水有關。本書即是以「五行九宮」的概念,從台灣的一草一木,一樹一水,一火一金,書寫作者回憶母親在餐桌上端出的美食──蔬食,希望通過重現每一道疏食的料理方法,喚醒讀者對家庭親情恩愛的記憶。
蔣勳老師在本書以大自然環境入題,讓讀者通過植物知道季節,學習了解生命的循環。五行可以是知識,也可以是長久人類生活史上總結的經驗。民間用自己對宇宙萬事萬物的觀察建構起廣大的五行體系。在不同時節找到自己身體的平衡。
2021年,因為三級疫情警戒,蔣勳老師息交絕遊,每日抄經畫畫,自己下廚。附近農家送來當季新米,他煮滾後就關火,燜一個晚上,第二天吃微溫的粥,一屋子芋香,想起童年時物質不多的年代的飯香,五穀是可以很香的。他在書中描寫記憶裡的五穀和根莖類的蔬食,例如玉米、小米、紅藜、油芒、葛鬱金、番薯、芋頭、茭白、蘿蔔、甜菜根、山藥,還有許多豆類的香,種子的香,菱角、芡實、蓮子、鷹嘴豆、紅豆、綠豆、黃豆、虎豆、黑豆、蘋婆⋯⋯植物是這樣香的,不同的季節,每一種有每一種不同的香。
蔣勳老師通過這本書帶領讀者回到童年,嘗試尋找食材不多的年代記憶裡的葉片、枝莖、根莖、種子、花或果實的美好滋味,回到對植物的想念,對五穀、根莖、菜葉、豆類種子的記憶。這種對於童年植物食材的呼喚,蔣勳老師嘗試用五穀作粥,試試縱谷小農的有機稻麥,嘗試從過多的肉食回到早先童年蔬菜的滋味,龍葵、翬翟、水菜、馬齒莧……因為馬齒莧是作者母親常摘的野菜。
蔣勳老師用不同顏色的穀類豆類烹煮「五行粥」,有如視覺上的青、赤、白、黃、黑,味覺記憶的甘、鹹、辛、酸、苦,自然調和平衡。因為作者母親常說:「五味雜陳」,她說的,像是味覺,彷彿又更像人生。
蔣勳:食物的記憶是母親給我的,應該感謝的功課。
向那個戰亂過後,所有從廢墟裡整理起鍋碗瓢盆的母親致敬。
因為她們,我們敬重生命,知道在庶民百姓平安過日常生活的面前謙卑致意。
母親從做飯做菜教會了我尊重五行的平衡運轉,教會了我品味甜、酸,鹹、辣、苦、辛,甚至霉、臭、淡,各種滋味,我嘗試放在「九宮」裡,是我味覺的系譜,也是我敬重各式各樣人生的系譜。
記憶著母親料理時代的「五行」,記憶著母親料理時代的「九宮」,希望做氣味與人生的功課,嚮往甜,卻能靜靜包容人生的苦或臭。
從小跟著母親在市場兜轉,最早使我覺得親切的人,都是這樣的臉孔與身體,這樣和藹可親而且誠懇的性格。菜市場裡的攤販,也許是母親帶領我做的最早庶民的功課。
母親一面摘菜掐菜,一面和我娓娓道來的故事,《白蛇傳》、《封神演義》、《楊家將》,我都記得清楚,那是我最早的文學養分,母親卻不說「文學」,她說的是:做菜裡也處處是做人的本分。
母親廚房料理的氣味,是我一生學習不完的人生功課。
──蔣勳
齊聲推薦
王培仁(培仁蔬食工作室)
吳萬鎮(錢唐村)
徐小萍(上海小金處)
蔡珠兒(作家)
洪愛珠(作家)
詹宏志(作家)
(按姓氏筆畫順序)
在台東龍仔尾農舍依稀還留著大灶痕跡的廚房,蔣勳老師用不同顏色的穀類豆類烹煮「五行粥」。「五行」在民間生活裡,非常自由活潑,因地區、時代變化,像一棵樹,在不同季節呈現不同的面貌。木是與土有關,木也與水有關。本書即是以「五行九宮」的概念,從台灣的一草一木,一樹一水,一火一金,書寫作者回憶母親在餐桌上端出的美食──蔬食,希望通過重現每一道疏食的料理方法,喚醒讀者對家庭親情恩愛的記憶。
蔣勳老師在本書以大自然環境入題,讓讀者通過植物知道季節,學習了解生命的循環。五行可以是知識,也可以是長久人類生活史上總結的經驗。民間用自己對宇宙萬事萬物的觀察建構起廣大的五行體系。在不同時節找到自己身體的平衡。
2021年,因為三級疫情警戒,蔣勳老師息交絕遊,每日抄經畫畫,自己下廚。附近農家送來當季新米,他煮滾後就關火,燜一個晚上,第二天吃微溫的粥,一屋子芋香,想起童年時物質不多的年代的飯香,五穀是可以很香的。他在書中描寫記憶裡的五穀和根莖類的蔬食,例如玉米、小米、紅藜、油芒、葛鬱金、番薯、芋頭、茭白、蘿蔔、甜菜根、山藥,還有許多豆類的香,種子的香,菱角、芡實、蓮子、鷹嘴豆、紅豆、綠豆、黃豆、虎豆、黑豆、蘋婆⋯⋯植物是這樣香的,不同的季節,每一種有每一種不同的香。
蔣勳老師通過這本書帶領讀者回到童年,嘗試尋找食材不多的年代記憶裡的葉片、枝莖、根莖、種子、花或果實的美好滋味,回到對植物的想念,對五穀、根莖、菜葉、豆類種子的記憶。這種對於童年植物食材的呼喚,蔣勳老師嘗試用五穀作粥,試試縱谷小農的有機稻麥,嘗試從過多的肉食回到早先童年蔬菜的滋味,龍葵、翬翟、水菜、馬齒莧……因為馬齒莧是作者母親常摘的野菜。
蔣勳老師用不同顏色的穀類豆類烹煮「五行粥」,有如視覺上的青、赤、白、黃、黑,味覺記憶的甘、鹹、辛、酸、苦,自然調和平衡。因為作者母親常說:「五味雜陳」,她說的,像是味覺,彷彿又更像人生。